位置: > 环球企业家网 > 科技 >

王小谟:人生没有不可能

时间:2017-08-23 10:43阅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行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工程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先后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等世界先进雷达,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2013年1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78岁的王小谟走起路来有一点轻微的跛脚。这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2006年的一场车祸。当时68岁的他,腿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进医院,却又查出了淋巴癌。

  王小谟坦言,“我没有什么感觉,几个化疗做完了以后,我做的时候也很好,第二个,就是死了我也不遗憾,该做的事儿也做的不少了。”

  所有人都觉得王小谟或许会在病床上度过余生。没想到半年后,他又出现在预警机试验场。车祸和癌症的鬼门关都能闯过来,在王小谟的人生中,没有什么不可能。

  少年时,他酷爱京剧,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他想要一台能唱京戏的收音机,却因为家里没钱而不能。于是12岁的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王小谟说:“50年代的时候,买一个收音机是很奢华的,到中药铺买一块自然铜,用一根铁丝去跟它接触上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半导体的二极管了,再接一个天线一个地线,一做以后呢,就听见广播了,就高兴得不得了。”

  许是命中注定,做出收音机的少年没有去学京剧,而是考入了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

  “我喜欢玩儿,京剧也没丢,就参加京剧社,也喜欢开摩托车,学校有几辆摩托车,所以就玩儿。玩儿的时间比较多,考试也没有好好准备,那会儿就5分制,得个2分,2分就是不及格了。”没人相信王小谟这样的学生能有出息,可是,毕业设计时,他首次应用最佳相速方法设计雷达天线,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又一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毕业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参了军的王小谟拿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也曾经被视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制三坐标雷达——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

  王小谟回忆,“1961年,中苏关系不好,原来就是苏联人援助我们,其中就有一个叫“三坐标雷达”的,最后一撤销以后就没有了,留下来这么一摞资料来,这点资料我很快就看完了,那就广泛的搜集国外的资料,那会儿没有网啊,天天到杂志里面去找。”

  刚刚摸到门道,政治形势就急转直下,王小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整整闲置了两年时间。好不容易恢复了研究,他又和近千名同事被派到贵州都匀的大山深处,去组建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

  王小谟介绍,“连镇都没有,山散洞,山就是要靠山,散要分散,洞要进洞,我们38所就在四周都是一个山,旁边有一个生产队,全部农田。要去贵州的都匀市还有20几公里,顺着小路,要开车的话要开一个多钟头。”

  时代的湍流中,世界上最先进雷达技术的梦想似乎渐行渐远。可在王小谟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资料是英文,学俄语的他就重启炉灶学英文;在机房赋闲两年,他就利用机会全面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条件稍有好转,他马上又投入到了三坐标雷达的研究。1983年,在接到任务的22年之后,中国的三坐标雷达终于在遥远的大山深处、在王小谟团队的手中诞生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王小谟开始策划和主持国产预警机的研发工作。但起步之初,遇到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质疑。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2003-2014 版权所有:全球人物网 备案号:京ICP备11215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