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三地旅游业顺势前行,除在产业、市场和投融资等方面携手外,更以圈定试点示范区等方式深度融合。在京津冀大旅游圈中,三地各自的小区域合作也进一步落地。3月23日,由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区市共同参与的“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成立仪式在廊坊举行,三地联盟的成立意在携手打造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实验示范区,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探路。
三地旅游主管部门签署了《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框架协议》,重点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三地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共同推进“通武廊运河旅游带”建设,强力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塑造通武廊旅游整体品牌形象;三是深化旅游营销合作,构建一体化营销推广平台,共同开展品牌营销活动,联合推广通武廊旅游品牌。
此前,在2016年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第六次工作会上,旅游示范区涉及到的17个市(区、县)旅游部门联合签署了《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合作宣言》。2016年下半年,编制了《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建设规划》、《京西南生态旅游带建设规划》、《冬奥旅游带规划》,明确示范区建设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具体举措。北京市旅游委委员邹伟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今年将有进一步的推进举措。正式成立的“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也成为推动京津冀三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先行试点平台。
此外,会上还发布了3条通武廊精品旅游线路,包括1条“团队两日游”和2条“自驾两日游”线路,产品以运河文化为主题,整合了三地旅游资源。此外,为给游客提供便利、高效、实惠的旅游和支付服务,三地旅游主管部门分别与三地建行签署了《通武廊‘旅游+’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发布类似“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通武廊旅游一卡通”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京津冀地区在旅游协同发展上已探索了数年,在旅游产品体系搭建、市场营销、政策支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此次率先明确将通武廊细化为协同发展队伍,一是因为三地可以说是“金三角”式的区域性重点区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更实际的角色,二是在推动京杭大运河保护开发的背景下,三地运河带旅游资源能够通过运河文化串联起来,三是在三地达成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后,旅游资源的互补更易实现。此前,在北京市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超琼提交的提案曾指出,在京津冀的旅游发展中,区域资源对接和协作也不够明确,在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等方面也难做好,带来了重复建设、资源分割的问题。无法产生区域竞争力和共同的实际旅游效益。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从此次通武廊三地合作的内容上看,应该会解决这些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中的问题。记者 钱瑜 左靖远